|
|
|
海底捞张勇的“野心”!今天,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市值突破千亿。 24岁的海底捞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营收超百亿的中国餐饮企业。 它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2017年营收106.37亿,利润11.94亿; 拥有及营运餐厅320家; 其中整体翻台率达到5次/天,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中国和全球的中式餐饮市场中均排名第一。 而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却有自己的“野心”。 找到了更好复制海底捞的方法 (上市)没有准备那么多年吧。我一直觉得上市,就是一个企业最后发展到一定规模,它的证券化,它在金融上一定要跟上。以前是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复制海底捞的方法,现在感觉找到了。真正准备是在去年12月份。上市后海底捞不会有什么变化,还是会继续坚持以前的一切的做法。
海底捞不会用机器人代替服务员
围绕着“人”想了20多年的张勇不得不承认,人是会犯错的,并且,不是每个员工都能做到他想象中的努力程度。于是,他把目光投向技术。 (海底捞很大一部分投入到IT建设当中)餐饮行业存在了几千年,但餐饮行业跟几千年前差不多。一个老板带几个帮工,开一家餐厅。而制造业已经在机器人做机器人,设备做设备了,管理模式也是精细化管理了,我们在自动化移植过来,其实可以在视频安全等方面一起跳跃。在这几年,我一直在注重新技术,对整个管理效率的提升,它是很有好处的。但未来在海底捞机器人不会替代服务员,因为我觉得服务还是人,人对人比较好。 思考最多的是怎么活下去 从1994年诞生的第一天开始,海底捞就处在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寻找「钥匙」的状态中。这样的状态一方面表现为管理和经营上的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了一个充满矛盾的海底捞。 比如融资,张勇在很早的时候就表示:「如果用了投资银行的钱,就要按人家的计划开店。但生意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能力,该开几个店就开几个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海底捞确实是完全依靠内生增长。 底捞面临的问题更现实,没有哪家企业能一成不变地一直走下去。「我拜访了几十家餐饮企业,问每个人同一个问题:什么是变的,什么是不变的?这是所有餐饮企业都要面临的挑战,即使现在什么都做得很好了,依然需要不断地创新。」 去掉所有KPI,考核柔性指标 「当员工达到几万人的时候,一定要靠流程。但其实大多数高管都在制定一些很愚蠢的流程和规定,扼杀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愚蠢的流程和规定比竞争对手少一点,就能脱颖而出。」 张勇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忘了他自己也是这些「愚蠢的流程和规定」的制定者。张勇曾为海底捞细化过KPI,也尝试考核过翻台率,但最终都导致了服务的变形。「最好笑的是手机套。有的客人说不用套,结果服务员趁你不注意的时候,把手机抓过去给你套上。这是干嘛?因为不这么干要扣分啊!」张勇也很无奈。 但总得考核,最后张勇的办法是:去掉所有KPI,考核柔性指标。 「我发现,在餐饮行业里,柔性的指标起决定性的作用。顾客满意度可能没办法用指标去描述,但我们可以感知。一家餐厅好不好,我们其实非常清楚。」敢这样去做考核的恐怕也只有张勇了。 可以看出来,这样的野路子也并非是张勇愿意用,只是现代化的管理也尝试了,结果却起了反作用。「你看,我想了那么多激励措施,还跟他们讲情怀和梦想。他们也都听得懂啊,但事实的真相不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有时候正式的东西和非正式的东西都要充分考虑到。我们学了太多正式的管理,不是说它不好,但它的边界很明显。」 海底捞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我一直在琢磨餐饮业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是环境、口味、食品安全?还是服务品质?我发现最后都不是。我觉得如果人力资源体系打造好了,反而有可能会成为海底捞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海底捞有个说法,叫“嫁妆”。一个店长离职,只要任职超过一年以上,给8万块的嫁妆(海底捞店长很多是20多岁的姑娘,其实是补偿),就算是这个人被竞争对手小肥羊挖走了,也给。 张勇说:因为在海底捞工作太累,能干到店长以上,都对海底捞有贡献。海底捞能有今天,每个干部都有一份功劳和苦劳,所以不论什么原因走,我们都应该把人家那份给人家。如果是小区经理(大概管5家分店左右)走,给20万;大区经理走,送一家火锅店,大概800万。 海底捞的一个店长能赚多少?少则月薪两万,多则七八万,甚至十几万的都有。 为了每个员工都能看到希望,海底劳设计完善的上升通道和薪酬体系。 海外规模必然会超过本土 海底捞发展到今天,我一直从来不做计划,你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情,很多地方都可以开,但是饮食文化是一个挑战,西方和东方文化是一个挑战,其实餐饮是了解一个国家的重要文化,随着中国文化的崛起,我觉得肯定是很大的机会,而且现在大多数餐饮企业往外面走,应该是恰如其分的。海外超过国内是必然的,我的目标肯定是要开遍全球。 上一篇波司登的“涅槃之路”!下一篇雷军的“局”!(深度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