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详细内容

麦德龙中国何去何从?

继家乐福之后,曾经德国最大、欧洲第二、世界第三的零售批发超市集团麦德龙(Metro AG)也扛不住了。

10月24日,据路透社消息,麦德龙的一位发言人证实了彭博的报道,称该公司正在与银行洽商为旗下中国业务寻找一家合作伙伴。

至此,麦德龙中国业务寻求出售的消息坐实。

据彭博9月14日的报道,此次麦德龙对中国业务的评估包含了出售股份和寻找合作伙伴两个选项。而此前已有消息传出,复星国际正在洽谈收购麦德龙股份。

这家拥有54年历史的欧洲老牌零售批发超市为何在进入中国市场23年后选择出售股份?谁又能接下麦德龙的盘?

中国市场打拼23年

1964年,麦德龙在德国以1.4万平方米的仓储式商店开始了企业的历程。

1992年,外国资本开始嗅到中国市场的变化,这一年,中日合资的上海第一八佰伴在浦东开业,成为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商业零售企业。

1995年,麦德龙来到中国,与上海锦江集团合作,建立了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这是第一家获得中国政府批准在多个主要城市建立连锁商场的合资企业。

1995年进入中国的还有当时的世界零售巨头家乐福,一年后,沃尔玛也加入中国零售市场的角逐。

由于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客户,麦德龙进入中国市场后并不急于扩张门店。到2013年,麦德龙在中国的门店也只有63家,同期进入中国的家乐福有236家门店,而沃尔玛中国门店数量已经超过400。

2012至2013年,受全球经济状况的影响,零售业陷入持续的低迷不景气状态,国内百家大型零售企业的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降到2006年来最低水平,仅增长10.8%。

沃尔玛曾用“一场彻底的灾难”来形容销售惨状。麦德龙集团随即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削减成本,并在欧洲市场不断关店“瘦身”。

不过,2012年麦德龙中国区新开12家门店。此前从2007年到2011年这4年里,麦德龙在中国一共只开了10家新门店。

也是在这一年,麦德龙中国的销售额达到新高,与上一年相比实现了29.7%的增长,这让急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麦德龙开始把中国列为重点关注市场。

但随后的几年,麦德龙中国的业务并没有给人太大的惊喜。

2014年,麦德龙中国实现189亿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缩窄到8%,2015、2016年更是连续两年增幅在1%。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的时候,麦德龙还关闭了三年前与富士康共同成立的消费电子连锁卖场万得城(Media Markt)业务。麦德龙在当时的公告中称,万得城在中国市场遭遇了激烈竞争,难以获得盈利。

2014年,麦德龙开始试水便利店,在上海开出第一家便利店“合麦家”,试图在中国高速增长的便利店市场中分一杯羹。

彼时,在麦德龙中国的战略版图上,合麦家曾被称为是“重点发展业务”。麦德龙中国CEO席龙在合麦家开业之前表示,2016年会通过特许加盟的方式,大力拓展旗下便利店品牌“合麦家”,并从上海走向其他城市。然而,合麦家在上海开到4家店后,就停滞不前。

2017年9月,合麦家关闭仅有的4家合麦家便利店。

其实不仅在中国,麦德龙本土的业务也一直在收缩。

2015年10月,麦德龙将本土子公司Kaufhof以3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加拿大哈德逊湾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

2017年,麦德龙集团宣布把销售电子产品和电器的Satum以及Mediamarkt分拆出去,由控股公司Ceconomy单独管理。

而此次出售中国业务的同时,麦德龙还希望出售旗下只在德国经营的的连锁超市Real。

一系列业务探索失败和业务出售的背后是营业额的持续下降。

其实从2010年开始,麦德龙的营收就开始走下坡路。2008年麦德龙营收实现历史最好的655.29亿欧元,之后缓慢下降到2015年的592.16亿欧元,但在2016年其营收下降63%,至218.70亿欧元。

来源:pitchbook

此外,亚洲市场的营收占比在麦德龙整个集团中的占比一直较低。2016年亚洲麦德龙亚洲门店数量127家,占其全球门店数量(752)的16.8%,但其营收只占11.8%。而中国是麦德龙亚洲市场的重要阵地,门店数量仅次于德国、法国。

庞大的门店数量和日渐降低的收入使得麦德龙集团不得不重新考虑中国业务的价值。

据麦德龙官方介绍,目前,麦德龙中国已通过多渠道发展建立起了不同的商业模式,包括O2O商场(即官网与线下门店完全打通)、食品配送(即为大中型酒店餐饮行业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福利礼品(针对企业提供员工福利产品定制化服务)、其他电商渠道(如在天猫开店)。

在这种多渠道的发展模式下,麦德龙在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已初见成效。“尽管过去一段时间,大部分超市、大卖场都表现得不好,但我们的实体店却成长得非常健康,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麦德龙中国总裁席龙(Jeroende Groot)向亿邦动力网指出,这种正向增长一部分归功于公司对商场的改造和升级,但更主要的还是得益于“与顾客沟通方式的改变”以及“数字化的传播方式”。

“我们已经转型成了数字化的沟通方式。麦德龙的微信平台有1000万粉丝,其中,麦德龙中国官方微信号粉丝超过700万,商场微信号粉丝超过300万。我相信这个数量在整个商超零售行业是仅此一家的。”

这种数字化的策略有助于麦德龙进行精准的目标客户广告投放,比如针对专业客户、小型商业客户以及个人客户,分别推送不同的定制化信息。

线上的投入意味着什么?

尽管目前麦德龙的线上业务从销售额来说比重还不到1%,但它的飞速成长仍让人有所期待,并且还让麦德龙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据席龙介绍,麦德龙线上客户(尤指天猫平台客户)和线下客户(包括实体店和官方)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人群,线上客户大概集中在20-25岁,线下客户则集中在35-50岁。而麦德龙发展线上业务更多的也是为了去影响和覆盖一个新的人群。

“目前我们还很难衡量线上业务对我们整体业务的推动性,也很难追踪到在线上(指天猫)购买了我们产品的客户,是不是会因此到我们线下商场去购物。所以,我们做线上促销活动也几乎不去看是否有线下店的关联效应。”席龙坦言。

据悉,麦德龙在天猫大约有六十多万粉丝,但要想把这些粉丝引流到麦德龙的实体店或者官方商城却并不容易。“阿里巴巴和我们的合作协议不允许我们这样做,而我们也只想通过天猫在更年轻的消费者当中建立麦德龙的品牌知名度,提高他们对麦德龙的好感。”

据彭博报道,知情人士透露,中资公司复星国际目前在洽谈从Ceconomy AG收购陷入困境的德国批发商麦德龙的股权。该股权价值4.26亿欧元 (约39亿港元)。

知情人士表示,有关收购该9%股权的谈判处于早期阶段,不一定达成协议。由于商谈处于早期阶段,知情人士要求匿名。知情人士说,也可能出现私募股权公司等其他买家寻求收购该资产。Ceconomy、麦德龙和复星的代表不予置评。

复星的收购意向可能导致与两个鲜为人知的东欧投资者展开竞购战。这两位东欧投资者近几个月一直在买入麦德龙股份。捷克亿万富豪Daniel Kretinsky及其斯洛伐克投资合伙人Patrik Tkac本月同意从Franz Haniel&Cie收购麦德龙7.3%的股份,并可选择收购Haniel持有的余下15%的股权。

麦德龙周一表示,Kretinsky也在洽谈收购Ceconomy持有的麦德龙股权的大部分。

麦德龙于1996年在上海开设第一家现购自运批发商场,目前在中国的58个城市开设了93家商场,其中华东44家,华中、华北各13家,西部12家,华南9家,东北6家,2016/2017财年麦德龙销售额达203.4亿元人民币。

在自有品牌开发方面,麦德龙已经进行了15年的探索与创新,并在2018年迎来大爆发。据了解,麦德龙将2018年定为麦德龙自有品牌年,并启动全新自有品牌产品线,全面建立差异化竞争体系。

未来,麦德龙中国将继续加大自有品牌商品开发力度,更加注重产品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差异化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麦德龙自有品牌产品将增至4600多种,销售额占比达2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